項目簡介
《廣東省“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及對策研究》(后文簡稱“《研究》”)于2020年開展,立足于“十四五”時期新的宏觀環境形勢,結合新基建和未來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態勢,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全省經濟體系構建、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宜居城市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并針對各大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及政策建議。主要內容包括:
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下,廣東省參與全球競爭的問題
從參與全球競爭格局上看,針對現狀廣、深核心城市創新支撐要素較薄弱,文化資源稟賦與影響力不匹配,粵港澳三地區域協調機制和保障措施不足等問題,《研究》提出:
(一)加快集聚頭部經濟資源。在環珠江口“灣區”,重點聚集高端服務業和重型裝備制造等資金密集型產業、電子信息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形成連接東西、輻射南北的全球性生產、服務與創新中心。 (二)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廣州、深圳全球城市地位。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分別對標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和舊金山,在全國和世界的經濟格局中,突出代表中國去參與世界競爭的門戶地位。(三)充分利用港澳資源建設立足嶺南、服務中國、面向全球的文化強省。(四)優化對內對外合作通道,提升廣東省全球商品供應鏈的地位。在區域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基礎上建立起區域性的生產要素市場,加快生產要素的流動。(五)攜手港澳打通與國際化接軌的制度通道,在金融、市場等方面與世界經濟體系對接,形成與國際雙向交往的中心。
二、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構建廣東升級版經濟體系的問題
針對廣東省高端人才緊缺,作為全球價值鏈體系的重要參與方,卻處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等問題,《研究》提出廣東應依托5G時代的不斷推進和5G設施建設基礎,以數字經濟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一)立足5G技術及新基建發展,構建全省協同推進數字經濟開放發展大格局。加快部署和建設5G+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立立足廣東省、服務粵港澳、面向全國和全世界的區域行業大數據服務平臺;(二)以5G+數據服務平臺為支撐,拓展數字經濟應用新場景。落實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要求,打造“金融+數字科技”“商貿+數字科技”“醫療+數字科技” “文創+數字科技”“制造業+數字科技”“農業+數字科技”;(三)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縮小與發達國家科學創新發展距離。
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全省生產力及人口布局的問題
《研究》針對廣東省區域協調不平衡, 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等問題,提出“十四五”時期應率先解決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破解區域發展差異等短板問題。具體措施包括:
(一)著力提升“一核”對“一帶”及“一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攜手發展成強有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核,并推進珠三角核心區外圍地區與環珠三角地區的融合發展。(二)加快重大產業在沿海經濟帶上集聚。推動汕潮揭三市共建特色產業集群、推進湛茂兩地緊密合作形成臨港產業集群等。(三)攜手港澳及海南自貿港建設機遇,完善自貿區及重大項目發展政策機制保障。
四、提升鄉村地區內生動力,突破城鄉融合中土地與產業發展瓶頸的問題
針對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中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閑置和浪費現象突出、城鄉產業體系聯系不足,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短板,《研究》提出:
(一)深化城鄉土地制度改革,合理利用城鄉土地。通過推動分散零碎的承包地整治整合,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閑置建設用地拆舊復墾。同時,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手段促進村級工業園等低效用地再開發。(二)構建農業全產業鏈,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三)健全新型城鄉區域一體化的流動空間與機制。以都市圈為區域發展空間組織,打造“中心城市—區域平臺—美麗鄉村”的全尺度空間組合鏈條。
五、推進宜居城市建設,營造高質量城鄉環境的問題
針對廣東城鄉發展差距大、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不高、城鄉風貌缺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休閑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市社區功能單一、農村生產與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城鄉發展建設機制體制不完善等問題,《研究》提出:廣東應以宜居城市等建設為抓手,樹立新型城鎮化發展新的典范和標桿,具體包括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城鄉環境、實施嶺南特色城市風貌建設行動、建設高效智能的市政設施網絡、建立城鄉共享的公共服務網絡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宜居社區建設、重塑美麗鄉村、創新發展運營機制等方面。
本研究成果為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供了政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