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本報告以《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當中相關指標、主要任務、重大項目為評估對象,梳理我省2015—2017年區域發展具體情況,評估“十三五”以來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情況,為更好地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任務提供建議與參考。
通過對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差異與主要指標發展態勢評估,發現我省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特征非常明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始終較為突出,具體包括:全省區域發展呈現“核心-邊緣”結構,區域發展格局和功能定位不清晰;珠三角核心區輻射效應不足;粵東西北制約發展的瓶頸難以突破;產業規劃布局統籌不到位幫扶的合力和動力不足;體制機制有待健全等。針對以上的問題及成因,報告提出以下建議與參考:
一、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通過發揮優勢差別化發展解決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構建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組成的“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新格局: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推進珠三角核心區深度一體化;把沿海經濟帶打造成新時代廣東發展的主戰場;推動北部生態區綠色發展。
二、優化區域平臺體系
優化提升新區、開發區(高新區、產業園區)、特色小鎮等“三大平臺”建設,完善區域重大發展平臺體系,包括:
(一)協同打造區域創新平臺。發揮國家級高新區、開發區等重大區域發展平臺作為科技創新高地、區域經濟增長引擎功能,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建立健全特色小鎮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培育形成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二)推進新區提質增效。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提升珠三角新區發展水平,并通過推廣復制其發展經驗,開展區域創新合作等方式,輻射帶動環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新區加快發展;
(三)產業園區優化提升。實施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以創新為引領培育提升特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聚程度,打造一批空間布局合理、主導產業突出的專業園區。
(四)特色小鎮創新發展。以特色小鎮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促進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將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宜創、宜業、宜居、宜游、宜享”的新型發展空間。
三、補齊軟硬設施短板。
按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加快補齊區域協調發展的短板。
四、加大重點領域政策扶持
強化區域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共建重大項目的政策和要素保障支撐,重點加大財政、投融資、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綜合保障機制。
五、加強區域體制機制保障
(一)按照新的區域格局制定實施支撐性政策。從實際出發差異化配置財政、投融資、產業、土地、人才等發展政策,重大產業項目等向沿海經濟帶傾斜,生態保護投入和生態經濟資源向北部生態發展區傾斜。
(二)優化綜合協調機制。在省實施珠三角綱要領導小組和粵東西北振興協調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完善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組織協調機制,按照全省一盤棋的要求,加強對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統籌。
(三)強化對口幫扶機制。 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和對口幫扶園區合作模式,鼓勵珠三角地區政府與粵東西北地區政府通過扶持共建、合作共享、股份合作、托管建設、產業招商等多種模式開展產業共建。
(四)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以森林資源、水資源為重點積極探索推進生態資源價值化,豐富生態補償的方式形式。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機制,提高生態補償標準,
(五)落實績效考核機制。根據新的區域發展格局,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建立健全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轉變唯GDP論的發展觀及政績考核觀念,將生態發展作為生態發展區域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本研究于2018年完成,報告結合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針對“一核、一帶、一區”以及各分區內部組團所提出的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與對策,成果轉化為省委省政府《關于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