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廣東省新型城鎮化專題研究》(后文簡稱“《研究》”)通過對照國際上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針對廣東省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環境建設質量不高、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休閑娛樂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產業創新能力不足、城市社區功能單一、農村生產與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發展建設機制體制不完善、城鎮化政策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等問題,提出“十大方向”創新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發展模式從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轉變。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新城鄉:建立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都市區格局。順應城鄉發展的自然規律,從城市和農村通盤考慮,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構建自然和諧、城鄉一體、多中心、網絡式的都市區發展格局,優化全域空間布局,引導資源要素在城鄉全域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力。
二是新區域: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在建設城鄉一體化的都市區基礎上,統籌區域空間、規模和產業結構,構建一體化的區域“流動空間”體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均衡發展格局。
三是新環境:提升城鄉生態與人文環境建設質量。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戰略指導思想,共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通過推進城市設計工作,保護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風貌特色。
四是新設施:構建智慧化、立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堅持因地制宜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適度超前與量力而行相結合、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相結合、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均衡協調:以公交優先為導向,以城際軌道網為主體,構建區域公交網骨架,建設公交城市(公交都市);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城市;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建設海綿城市;從根本上解決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統籌綜合管廊建設。
五是新生活: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擴大、創新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從“基本保障”向“享受保障”轉變,滿足人們對高層次公共服務的需求。
六是新產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創新提高效率,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產業經濟發展活力。打造創新創業新高地,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在科技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形成新業態。同時,加快發展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器,培育新的產業創新空間。
七是新社區:打造功能復合、職住平衡的宜居社區。推行TOD(公交導向型)、EOD(生態導向開發型)、SOD(公共服務導向開發型)開發模式,圍繞公園和公交樞紐,打造集居住、商業、休閑、服務于一體的宜居社區。
八是新農村:建設鄉愁濃郁、三產融合的美麗鄉村。以村莊實際為出發點,秉承“生態優先、以人為本、文化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打造“第六產業”,實現“三生”(生態、生產、生活)、“三產”(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
九是新機制: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實行“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城鎮化發展新模式,協調在開發運營過程中公眾社會利益和市場效率的平衡,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十是新政策:加強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遵循科學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
本報告為廣東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驅動的發展新動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了框架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