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將促進區域協調上升到國家戰略,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本研究著眼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借鑒國內外經驗,建議廣東以打造都市區經濟為“抓手”促進粵東西北與珠三角發展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完善一體化城鄉區域流動網絡。廣東要通過建設區域性交通網、智慧信息網、綠道網和文化驛道網等四大網絡推動區域一體化“流動空間”建立,促進區域生產要素的“無障礙流動”,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最具效益的節點和樞紐集聚,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
2.壯大六大都市圈經濟。以廣州為內核,形成多中心梯度分布廣佛肇都市圈。以深港國際都會區為內核,形成多中心點軸分布深莞惠都市圈。以珠澳國際都會區為核心,形成多中心均衡分布的珠中江都市圈。圍繞汕潮揭臨港空鐵合作區,建設同城化發展的汕潮揭都市圈。建設孖城式協同發展的湛茂陽都市圈。強化韶關市與清遠北部少數民族地區、河源北部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建設生態組團式發展的南嶺生態型都市圈。
3.打造六大廣域產業生態圈。強化各區域之間協調發展和產業分工,強化重大產業合作平臺建設,形成網絡化產業集群布局:以廣佛肇都市區打造全省新興產業綜合服務圈;深莞惠都市區:打造珠江東岸科技創新生態圈;珠中江都市區:打造珠江西岸先進制造產業圈;汕潮揭都市區:打造粵東新興產業合作圈;湛茂陽都市區:打造粵西臨港產業聯動圈;南嶺生態型都市區:打造粵北綠色產業生態圈。
4.建設六大生活服務圈。依托都市區城際軌道網絡串聯各市、縣區城區,構建綜合性、多層次、均等化的六大都市區優質生活服務圈:以廣佛肇都市區打造全省公共服務核心生活圈;以深莞惠都市區打造珠江東岸生態優質生活圈;以珠中江都市區打造珠江西岸先進現代生活圈;以汕潮揭都市區打造粵東新興科技生活圈;以湛茂陽都市區打造粵西臨港海洋生活圈;以南嶺生態型都市區打造粵北綠色生活圈。
5.優化六大流域國土治理圈。實施“河長制”,推進環珠江口、東江、北江、西江、韓江和鑒江等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國土治理和資源集成利用圈,加強六大都市圈生態保護區共建共享、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設區域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6.強化六大次區域特色文化圈。以區域特色文化產業集聚提升廣東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進一步細化文化產業的區域發展空間,形成廣佛肇都市區廣府文化核心圈、深莞惠都市區創新創業文化圈、珠中江都市區大香山文化圈、汕潮揭都市區潮客與華僑文化圈、湛茂陽都市區百越風情海洋文化圈、南嶺生態型都市區客家文化圈六大區域文化產業圈。
7.重塑六大網絡化城鄉協作圈。以六大都市圈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鄉協作網絡。提高城市群質量,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網絡化建設,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本研究于2018年完成。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明確要求有關地方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或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同年,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廣東提出“粵東粵西分別培育都市圈,引領粵東、粵西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本研究,廣東省珠江發展規劃院開展了《汕潮揭都市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